玻璃的析晶程度和析晶傾向大小,與玻璃的化學組成由直接的關系。玻璃的化學組成是引起玻璃析晶的內因,溫度和時間為外因。不是任何物質經過高溫熔化后冷卻都能形成玻璃,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,把食鹽或純堿在高溫熔化后,迅速冷卻則不能形成玻璃,而把石英高溫熔融后冷卻則容易形成玻璃(石英玻璃)。從相平衡觀點出發,一般玻璃系統中成分愈簡單,則在熔體冷卻至液相線溫度時,化合物各組成部分互相碰撞排列成一定晶格的概率愈大,這種玻璃也就愈容易析晶。例如,石英玻璃為單位分的SiO2,在生產中當溫度制度控制不當時,易發生析晶。對于多組分的玻璃,其析晶傾向較小。在確定玻璃組成時,可參考相圖,使玻璃成分應當選擇在相界限或低共熔點附近。一般實用的鈉鈣硅玻璃成分,大致選擇在磷石英與失透石的界限附近的狹長范圍內。因此組成中CaO含量的變動,靈敏地支配著析晶的開始溫度。在SiO2含量不變的情況下,降低CaO含量,則降低開始析晶溫度。
在硅酸鹽玻璃種,網絡的連接程度對玻璃析晶有重要的作用。一般說網絡外體含量愈低,連接程度愈大,在熔體冷卻過程中,不易調整成為有規則的排列,即愈不易析晶,相反,網絡斷裂愈多,玻璃愈易析晶。
在堿金屬氧化物含量較多、網絡斷裂比較嚴重的情況下,加入中間體氧化物,如MgO、ZnO、A12O3等,可使斷裂的硅氧四面體重新連接而使玻璃析晶能力下降。A12O3在鈉鈣硅酸鹽玻璃和硼硅酸鹽玻璃系統中,能顯著地降低玻璃的析晶能力。